你有沒有遇過一種人,主觀意識強烈,經常用自己的標準判定即下結論。覺得自己看得多、懂得多,常說:以我過去的經驗,那不會成功的;或是那東西好醜,你有沒有美感啊?類似這樣的話。
其實我很怕與這樣的人相處,以自我為中心,根據自身經驗否定對方,感覺在他身邊,不是大喜就是大悲,許多事真的沒有一定的標準。
不扼殺孩子創意
最近因為疫情加上暑假,有些同事會帶小孩來公司,讓小孩上線上課兼與公司姊姊們玩樂。小孩上完課就會開始躁動,所以要找事情給他們做,這些事要有點有趣、有點困難,自己完成後會有滿足感,樂高、畫圖其實是不錯的選擇,偶爾再加點Youtube,讓小孩鬆一下。
一個下午,兩歲小孩在畫畫,是那種隨意塗鴉、看不懂的畫,他問我:「美嗎?」我停頓了一下,因為說不上美,但也不醜,我甚至可以聯想這些塗鴉的帶給我的意境,但隔壁的另一個小孩說:「好醜喔!」其實他也沒錯。隨後我說:「我覺得很有想像力啊!有畢卡索的感覺。」

不與人爭論美醜
說到美或醜,最容易理解的例子便是人,有些人覺得五官端正、皮膚無瑕、大眼就是美;但有些人覺得臉上有痣、單眼皮、小眼睛才是美。美跟醜的判斷是人生經驗累積形成的,我們無法用自身的美感經驗,去推翻別人的美感經驗,因為你就不是他,他也不是你,爭論美醜,其實毫無意義。
有些人會刻意貶低其他人的美感,總會說:「那是因為你看得不夠多。」就像我們偶爾會跟小孩說:「以後你就會知道了。」而這些都是經驗得來的,看得越多、視野越廣,越能比較,但不代表看得越多,你的美就是別人的標準,有一顆開放的心很重要。其實有風格、有特色、有型,也是都是形容之一,我漸漸喜歡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,如果真的要我直接回答美或醜,其實也沒有問題,我說話也是很直的,只是要記住我不代表你。
回到那個看不懂他在畫什麼的小孩,他有現階段在他世界的美與想像,有時候美與醜,對小孩來說太兩極,就像對與錯一樣,會不小心扼殺他們的創意。